上世纪80年代,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,“少生优生,幸福一生”的口号喊响,计划生育政策全面铺开,独生子女家庭出现,超生更是要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惩戒。
政策背后,当下的人口增速放缓;直到2016年,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,二胎政策落地,国家鼓励有一个孩子的家庭生育二胎。再到2020年10月,中共中央在关于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明确要求,“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。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,优化生育政策,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。”
随后,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其发布的《中国人口报告2020》,报告中呼吁尽快放开三孩,他表示先放开三孩既符合民意、给予家庭更大的生育自主权,也可缓解保守派对全面放开生育导致人口暴增的担心,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、增量式改革的传统智慧。
所以,咱们的划到的重点是,在计划生育之后,二胎放开,时至今日,似乎可能也许,3胎也即将被放开,以应对全社会的老龄化少子化问题。
于是乎,咱们聚焦的话题变成了,当前的生娃光荣时刻,你愿意为再二再三买单么?
一、生育政策变化的背后,是人口的老龄化现状
时光回溯到2015年10月,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宣布“全面放开二孩政策”——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,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。
但事实上,结合自己身边情况显示,符合条件的“二胎”家庭却并不愿意生二胎,毕竟生育背后的养育和教育成本巨大,使得实际的政策效应不明显。
因此在此政策后的4年,就有关数据显示,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,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.6%;按照当前趋势,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彻底消失、受教育水平提高、城市化推进等,未来总和生育率将从2019年的1.5下滑至1.0-1.2左右。以总和生育率1.0估计,到2050、2100年总人口将分别为12.1、5.2亿,老人比重分别为31.2%、53.4%。
惊人的数据背后,不光是全社会的老龄化问题,也蕴含着我们自身的养老压力,在此背景下,“三胎”的呼声逐渐出现。
以任泽平为代表的相关学者战队鼓励三胎,他们提及生育政策已被人为延误太久,不可继续拖延,应立即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。提倡应该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,让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,同时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(重要,很重要,非常重要)等。
而在其主张的生育支持体系构建中,典型的做法有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经济补贴政策(生个娃可以抵税);加大托育服务供给(解决上班族人群学龄前儿童的抚养问题);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(产假、哺乳假);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(婚生和非婚生的划分)以及加大教育医疗投入,保持房价长期稳定,降低抚养直接成本(个人不予置评)。
是,3胎政策一出,伙伴们,你愿意接招买单么?
二、再2之后又再3,为什么我们不愿为生育买单?
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早在2017年,也是我们实行“全面二孩”政策的第二年,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,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,人口出生率同比下降了0.52 ,只有12.43 。
“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效果和预期有着很大的差距,不仅没有引起人口的井喷,人口出生率还是在下降。”尤其在人口出生还受家庭收入水平、抚养成本压力、生育价值观念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。
这点慢兔从周围很多同龄伙伴身上看到的最为明显;前同事小A,和老公两人都处体制内,家庭经济状况良好,年入50万左右,育有学龄女童一枚,提及二孩,小A连连摇头,表示带小孩太费精力,而且还烧钱,不如多养条狗;随后果真买了条狗和女儿作伴。
友人小B,同样的家境优渥,但两人一心扑在工作上,用小B的话说,有个小孩是对家中老人和自己的交待,但实在没那个想法再来一个,毕竟养娃,不单单需要钱,更需要精力。
所以,金钱和精力缺一不可的养娃之旅,使得不少人在这接二连三的生育呼唤中却步。不信你看看慢兔的例子,作为大龄产妇中的一员(若是二胎的话,想必大部分都是大龄了吧),从怀孕开始就一路折腾,各种(高配版)检查不断,临近产期未发动住进医院待产一周;各种催产手段安排,还是很倒霉地遭遇了顺产时的高烧+枕后位+胎儿过大、头过高,被拉到手术室挨了一刀,前后医院半个月时间,扣除保险外自己花了小1万。
还搭上沈先生的半个月鞍前马后伺候陪同,之后就是月子和小月龄婴儿的抚养,常规尿不湿+衣物操作,加之自身奶少奶粉安排,一个月七七八八下来竟然也要1000大几。
三不五时的疫苗、体检安排,各种哭闹、夜醒,作为熬婴的一员,坦白讲,在还没生之前,觉得二胎可以有,毕竟多个孩子好作伴,但现在经历了水深火热的3个月,我只想上班,什么2胎,除非我疯了。。
慢兔如是,我想很多跟我相仿的伙伴也如此,除非真心喜欢小孩,不然我真想不出有啥理由值得2胎。
时间、精力、金钱持续不断地投入。。。想想未来到了学龄的辅导作业等等,唔,自己生的娃,含泪也要带。。。
文章来源:随手记社区 老慢兔